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70|回复: 0

合同不适宜继续履行若干问题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1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同不适宜继续履行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王 静  


合同继续履行及应具备的条件
    合同的继续履行,又称实际履行或强制履行,是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基于非违约方的履行请求,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继续履行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合同恢复到在正常履行条件下,非违约方能够达到的利益状态,是一种重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本文主要研究非金钱债务的继续履行。

    判决合同继续履行应具备如下条件:(一)存在违约行为;(二)必须有守约方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行为,即必须是基于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的行使;(三)必须是违约方能够继续履行合同。应当说除了不能继续履行的合同,其他的合同都能够继续履行。

继续履行和损害赔偿的适用

    继续履行和损害赔偿是两种重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

    关于二者在违约责任承担中的具体适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所不同。大陆法系以合同的继续履行为主,以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为辅,而英美法系以损害赔偿为基本的救济方式,继续履行为衡平法上的救济方式,只有在损害赔偿不充分不公平时才适用。产生这种区别的重要根源在于二大法系不同的契约理念。大陆法系基于道德的观念,认为:诺言、协议必须遵守,否则,国家和法律将强迫你履行。英美法系则认为:问题不在于诺言应被强制遵守,而在于对诺言加以认真考虑的承诺人在契约违反后不受损害,因此,损害赔偿几乎在所有的案件中都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方法。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合同法的理论及实务中,实际履行被作为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来坚持,因而在违约的情况下,实际履行也是首要的补救措施,只有在继续履行在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或不必要,或法律明确规定一方违约,只赔偿损失的情况下,才允许支付违约金、赔偿金。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实际履行的社会基础已不存在,合同法的理论及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学界和实务界对继续履行和其他违约救济方式的适用,也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合同法对继续履行的态度实际上是采取了限制的立法政策,而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表现在:1.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的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选择,即是否采取实际履行的救济方式由非违约方决定,法律不主动干预。2.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明确了不适于判决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形,对其适用范围作了一个限制。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合同法在合同继续履行的问题上更接近于英美法系。

不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

    对于什么样的合同不能够继续履行呢?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了3种情形:1.事实上或法律上不能履行。合同无论在事实上还是法律上不能履行(包括合同标的已灭失、已被第三人善意取得、已被政府征收或已被人民法院执行、合同无效等情形),均使合同失去标的,失去意义,必须消灭,而不是也不能强制履行。2.债务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比如一些个人性质的服务合同,如委托合同、演出合同、技术开发公司、著作出版合同等,这些合同通常具有人身专属性,不能由其他人代替履行,债务标的决定了不适于强制履行,否则,对债务人身施以强制,无异于把债务人置于受奴役的地位,将使违约责任恢复其原始的人身责任性质,与现代社会人格尊重,人身自由的基本价值相违背。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除了以上由合同法明确规定不适用继续履行的情形,笔者根据审判实践,总结了其他一些不适宜判决强制履行的情况:

1.对于违反一般种类物的买卖合同,不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这些合同标的在市场上比较容易获得,用损害赔偿的方法,使非违约方能够用所获得的金钱赔偿在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标的,也同样能达到缔约的目的,所以不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但是对于土地或房屋等不动产、一些特殊的动产或履行对债权人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合同,应当支持非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请求。

    2.对于附履行期限的合同,如果期限已超过,不宜再判决继续履行合同。合同之所以附有履行期限,是因为通过期限内的履行行为可以达到当事人签订合同时所意愿达到的状态或效果,一旦期限超过,再判决继续履行,一是不一定符合当事人签订附履行期限的合同的真实意思,二是时过境迁,履行已不可能或没有必要。在当事人欠缺合意的情况下,判决继续履行失去法律基础。

    3.对于具有加工承揽性质的合同,如定作人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不应再判继续履行合同。这主要是因为承揽合同对当事人之的信任、忠诚程度要求较高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对于上述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人民法院不宜再判决继续履行合同,可告知承包人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4.对于存在主、从合同的案件,如果当事人只请求履行主合同,未请求履行从合同,不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主、从合同的权利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处理涉及主、从合同的继续履行问题时,不仅要考虑主合同或从合同本身是否能继续履行的问题,还要考虑二者的权利义务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某农行与赵某汽车消费贷款、担保合同纠纷案,赵某与农行、财保公司、某汽车商签订汽车消费贷款合同,赵某向农行借款购买汽车,某汽车商是出卖人同时也是借款的担保人,财保公司是保险人。合同履行中,农行因故将向刘某发放的贷款收回,现刘某起诉农行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赔偿损失。笔者认为,本案合同涉及几方当事人之间的不同法律关系,刘某选择以农行为被告要求继续履行主合同——借款合同而未要求保证人某汽车商、财保公司继续履行从合同承担保证、保险责任,如果判令农行继续履行借款合同,其贷款风险将无人负担,不符合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对农行是不公正的。所以不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

    5.在情势变更原则可以适用的场合,不宜判决合同继续履行。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审判实践中,情势变更有时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原因在于:情势变更属于责任不构成的范畴,没有责任,当然也就不存在继续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承担问题。

    6.履行费用过高,不宜判决继续履行。是指某些情形下,继续履行合同的成本过高,为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平衡双方利益,规定这种情形不适于强制履行。如在货物运输合同的履行中,货物发生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时,如果让承运人继续履行,去购买同样的货物再行运输,显然成本过高,此种情形不宜判决强制履行。

相关问题

    需要注意,对于不可抗力,并不能当然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因为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在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这是在肯认责任构成的前提下,考虑不可抗力在不同案件中的不同影响,由法律特别规定不承担民事责任或免除责任,但这里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或免除责任”,仅指损害赔偿责任或与之相适应的责任,并不是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因为合同关系依然存在,合同当事人应依诚信原则,协议变更合同或通过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这是程序上的要求,另外,在实体上,变更是使合同义务发生变更,解除是使合同义务归于消灭,并不同于免除合同义务。

    另外,在英美法系,违约方是否有清偿能力是法院考虑是否支持非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请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违约方丧失支付能力时,法院一般不再判令违约方继续履行。因为,当合同双方的履行情况不一致时,往往会影响违约方的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双方均未履行合同,双方所从事的交易是公平的,判决违约方实际履行可能不会损害违约方的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如果非违约方已经履行了合同,而违约方尚未履行便丧失了履行能力时,判决违约方实际履行就会损害违约方的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就会与公共政策相抵触。根据破产法,丧失支付能力是破产程序开始的条件。在破产程序中,所有债权人均应平等地接受比例清偿,如果非违约方已经履行了合同而违约方尚未履行,这时若令违约方实际履行,无疑等于使非违约方(合同对方当事人)获得了一种优先于其他债权人的优越地位,产生与破产法的抵触。但是,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合同,判令违约方实际履行,情况就会不同。因为在判决违约方实际履行的同时,非违约方也会履行合同,这样就会增加破产财产,对违约方的其他债权人并无不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大连法律网 ( 辽ICP备11016413号 )

GMT+8, 2024-5-4 05:34 , Processed in 1.0800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